試聽完,你想進一步瞭解候選曲目嗎?

各位網友可能瞭解不一,不妨參考一下我們準備的簡介。

希望大家多多投票喔!

首先是「序曲篇」。




何謂「序曲」?


  序曲(中、日)、overture(英)、ouverture(法)、Ouvertüre(德)、sinfonia(義),其英語和德語同義字皆源自法語,意同英語的opening(開始、開場)。法語本字用在音樂原特指法國式序曲(慢速莊嚴的開頭),故有些德國作曲家使用其他字彙,刻意不用此字,以示區別;此字後為廣泛接受,成為通用字彙。

  序曲是由合奏編制的樂團所演奏的器樂曲,時間較短或中長,結構完整,分成數段並以不同速度演奏,並應包含至少一個富技巧的快速段落,否則可能屬於也具開場功能的prelude(前奏曲)或introduction(導奏、序奏)。義大利式序曲(快速的開頭)則是一種古序曲,並與後來的「交響曲」發展有關聯。

  序曲主要出現在三種場合:完整戲劇作品(歌劇、芭蕾舞劇、神劇、音樂劇等)演出前、音樂會開場、組曲的第一首。

  序曲最初的功能是提醒來看戲的觀眾們「節目即將開演,請安靜」,讓觀眾在布幕升起前有緩衝的時間入座,並從嘈雜浮躁進入欣賞的心情中。戲劇作品的序曲經常是最後才譜曲,以便配合序曲後的演出效果,這類序曲大多重現全劇主題或集結全劇各段的精華(與全劇或多或少相關),具暗示劇情的作用;但偶爾也有獨立的作品(與劇情或後續樂曲完全無關)。候選序曲中,除交響詩《芬蘭頌》以外,皆出自歌劇。

  音樂會也需要開場音樂,於是借用劇院序曲的概念,並發展出一種比交響詩來得有限制的樂曲結構。若將整場音樂會比喻成一首有特定主題的交響曲(尤其是音樂會本身已命名標題時),序曲就好比它的第一樂章,這類序曲就絕對是獨立的作品,係專為某一事件、場合、主題而作。

  在序曲的發展史上,其用語和用途幾經流變,其中較特殊的是巴羅克時代作曲家J. S. Bach(巴赫)會在組曲(其樂章集結各類舞曲的套曲)開頭寫一首法國式序曲。


接下來為各位網友作候選序曲介紹,你想聽哪首序曲呢?看完介紹,請不吝投票選擇你的最愛喔!


1. Jacques OFFENBACH (1819-1880): Overture to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1858/1874)


歐芬巴赫:喜歌劇《天堂與地獄》序曲 [演奏時間全長約09’00”左右]

オッフェンバック:喜歌劇『地獄のオルフェ(天国と地獄)』序曲

  歐芬巴赫,德裔法國作曲家。本劇原文標題為Orphée aux Enfers(法),可直譯為「奧菲斯在冥府」或「地獄中的奧菲歐」,是輕歌劇史上第一部具完整長度的作品,啟發後來的輕歌劇作曲家甚深,最初版本共有兩幕;本劇其實是一部諷刺作品,以今日觀點可謂高級的「惡搞」,作曲家將悲劇改為喜劇、嚴肅的正歌劇改為輕鬆的喜歌劇,內容影射、批評當時法國喜劇院裡不自然的表演方式和拿破崙三世所稱帝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其序曲比劇作本身出名,常被引用。

  序曲結尾即眾所周知的「康康舞曲」,也就是2001年西洋電影《紅磨坊》和2006年日本電視劇《交響情人夢》所採用的段落。作曲家Saint-Saëns(聖桑)甚至採用此段曲調,改變速度,編成《動物狂歡節》裡由大提琴演奏的「烏龜」,製造出完全不同而滑稽的效果(請想像一下大腿舞變得很慢),可謂「二度惡搞」,對原作曲家致敬。

  原創的悲劇故事其實出自「希臘神話」,敘述奧菲斯(Orpheus)具感動鬼神的音樂才能,他到地獄去尋找已死的愛妻(Eurydice),一路歌唱,感動冥王,破例讓他帶回妻子,並交代他不可在途中回頭看,但奧菲斯忘記禁忌,於是他的愛妻再度落入陰間,奧菲歐悲痛欲絕,終身不再娶。

  那麼《天堂與地獄》的劇情又是如何?

  Orpheus是位窮困潦倒的音樂家,他的演奏和作品都為其妻Eurydice所厭惡,總是要他放棄音樂,彼此飽受精神折磨;冥王假扮成牧羊人,勾撘上Eurydice,Orpheus發覺後,反正也想擺脫妻子,就和冥王達成協議:Eurydice遭蛇咬中毒而死;但冥王讓Eurydice愛上自己,自動跟祂走;Orpheus當然很高興,無奈外界輿論卻堅持他必須將Eurydice平安帶回來;奧林帕斯山上的眾神對於祂們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感到厭煩,並指控眾神之主Jupiter是唯一能享受的神,對祂們不公平;Jupiter得知冥王把Eurydice帶回家後感到不悅,順便利用這件事安撫祂一家眾神;Eurydice很快對冥王感到厭煩,想回到人間,Jupiter在愛神Cupid的幫助下變成一隻「蒼蠅」潛入陰間,見到Eurydice不改「本色」,向她求愛,雙方墜入愛河,逃跑私奔去;其實,Jupiter只想利用Eurydice來「安慰」眾神不滿的情緒,祂把Eurydice變成「陪酒女郎」(酒神的女祭司),向眾神獻唱,全體飲酒作樂並跳起「康康舞」;Eurydice如此有用,令Jupiter心中老大不願將她還給Orpheus,就警告路上絕對不能回頭看;夫妻回家途中,Jupiter使出看家本領–閃電,成功嚇到Orpheus,讓他不小心回頭看了妻子一眼;於是,眾神欣喜迎接Eurydice返回神界繼續當「陪酒女郎」,人與神皆大歡喜收場。

  這樣惡搞的劇情不禁令人聯想到美國的惡搞電影系列:《驚聲尖笑》、《正宗約會電影》、《史詩大帝國》等,而當時這部喜歌劇《天堂與地獄》或許就像「法蘭西神話大帝國」一樣令人捧腹大笑。


2. 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 Overture to William Tell (1829)

羅西尼:歌劇《威廉‧泰爾》序曲 [演奏時間全長約12’00”左右]

ロッシーニ:歌劇『ウィリアム・テル』序曲

≡ 音 樂 ≡

  羅西尼,早期浪漫派義大利作曲家。本劇標題除William Tell(英)以外,尚有Wilhelm Tell(德)、Guillaume Tell(法)、Guglielmo Tell(義),是羅西尼生前最後一部歌劇作品,共有四幕五場;現在已少見演出,唯有其序曲常在音樂會上聽到,歷久不衰;本劇在法國巴黎首演,作曲家白遼士亦親臨盛會,事後曾讚譽其序曲為「一首動人的交響曲」!

  本曲共分成四段主題:

第一段 「黎明」,行板(Andante),e小調,3/4拍子。
由大提琴寧靜優美的獨奏開始,隨後以大提琴五重奏為主題,描寫瑞士阿爾卑斯山間平靜的早晨。

第二段 「暴風雨」,快板(Allegro),2/2拍子。
由第一、第二小提琴預告遠方逼近的疾風密雲,各樂器漸漸加入,音樂漸漸如狂嘨怒吼排山倒海而來;不久雨過天晴,留下遠方隱隱作響的雷聲和閃電。猛烈的音樂,也象徵革命志士嚮往自由的呼聲。

第三段 「寂靜」,G大調,行板(Andante),3/8拍子。
恐怖的狂風暴雨平靜後,是一片寧靜的田園景色,牧羊人唱出和平的牧歌,傳遍田野。由英國管演奏牧笛旋律,長笛則悠閒地與之應和,演奏裝飾的助奏。

第四段 「終曲」(瑞士兵進行曲),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E大調,2/4拍子。
此段描寫瑞士革命軍英勇敏捷的進攻與民眾因瑞士軍告捷而高聲歡呼的情景。由雄壯的小號聲引導出銅管的序奏後,大家所熟悉的進行曲就開始了,你或許也聽過面紙廣告出現這段節奏感強烈的旋律喔。

≡ 劇 情 ≡

  瑞士在民眾印象中一向是和平的中立國,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瑞士當初獨立的過程也是幾經奮鬥喔。

  故事敘述十四世紀初,瑞士人民忍受奧國暴政,瑞士英雄威廉‧泰爾(傳奇人物,無法證實歷史上確有其人)挺身救助受虐平民,反遭奧軍報復;奧國總督逼迫他須射中其子頭上的蘋果,方能重獲自由;神射手威廉‧泰爾果真一箭中的,卻仍被逮捕;此事激起瑞士舉國上下的民族意識,紛紛起義對抗奧軍,終於贏得獨立。


3. Jean SIBELIUS (1865-1957): Finlandia, Op.26 (1899/1900)

西貝流士:交響詩《芬蘭頌》 [演奏時間全長約08’30”]

シベリウス:交響詩「フィンランディア」

  這首樂曲的形式是「交響詩」,或稱「音詩」(tone poem or symphonic poem),一種單樂章的管弦樂作品。雖然本身並非序曲,但交響詩的標題與音樂會序曲的標題一樣具特定主題,也是一首獨立作品,所以也適合用在音樂會開場。

  西貝流士,芬蘭作曲家。這首曲子極富民族色彩,創作的時代背景為俄羅斯帝國強占芬蘭,悲憤之下,作曲家為了一場愛國慶典編寫此曲,後來並抽出末段旋律,編成另一首獨立樂曲Finlandia Hymn;1941年,Veikko Antero Koskenniemi為這首衍生作品填入歌詞,芬蘭頌變成讚美詩,成為芬蘭國歌以外另一首重要的愛國歌曲。

  開頭是由銅管所吹奏的厚重長音,似乎宣告芬蘭失去自由的不幸命運。全曲充滿大量激昂、氣勢磅礡的音樂,欲提醒芬蘭人民當時的國家危機、喚起大家的民族意識;末段與前面形成對比,是溫暖祥和的旋律,充滿愛國情操。


4.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Overture to Tannhauser (1845/1861)

華格納:歌劇《唐懷瑟》序曲 [演奏時間全長約14’00”至15’00”]

ワーグナー:歌劇『タンホイザー』序曲

  華格納,德國全能音樂家。本劇原文標題為Tannhäuser(德),中文音譯名另有早期的《湯好色》,隱約與劇情相關,令人莞爾。故事改編自唐懷瑟的傳說,且兼具神話與歷史的色彩,共有三幕。

  在中世紀德國的騎士裡,有位遊唱樂人唐懷瑟,是女神維納斯的情人;他對於現況感到厭煩,想重返人間,並說聖母瑪麗亞才是他的救贖,維納斯挽留不成,唐懷瑟重獲自由;時值春天,他受到昔日友人們的歡迎,並聽沃夫蘭說伊莉莎白早就為唐懷瑟的歌聲所深深吸引;伊莉莎白很高興唐懷瑟回來,並願意出席即將舉辦的歌唱比賽;唐懷瑟愛伊莉莎白,卻不敢告訴伊莉莎白他所做的惡事;比賽主題正是愛情的體悟,唐懷瑟對於參賽者讚揚純潔的愛情感到不以為然,認為那樣不是愛,甚至說愛情存在於感官的快樂,還唱出維納斯之歌,引起眾人指責、騎士拔劍威脅,伊莉莎白挺身而出保護他,領主決定驅逐唐懷瑟並同意唐懷瑟可跟隨一群朝聖者前往羅馬祈求教宗的寬恕;時序轉為秋天,伊莉莎白為音訊全無的唐懷瑟祈禱,她詢問回來的朝聖者卻打聽不到唐懷瑟的消息,深愛伊莉莎白的沃夫蘭有不祥的預感;衣衫襤褸的唐懷瑟後來出現了,原來教宗拒絕赦免,並給他一支手杖,宣告唐懷瑟沒有機會獲得寬恕正如手杖長不出新葉,象徵他遭受天譴,絕望的他只想逃回維納斯的懷裡,不斷找尋回去的路;就在維納斯現身之際,沃夫蘭瞥見下山送葬隊伍抬的竟是伊莉莎白的屍體,唐懷瑟衝到伊莉莎白身邊,悲痛欲絕、後悔莫及;此時,一位年輕的朝聖者舉起唐懷瑟的手杖,手杖竟剛剛冒出了葉子,代表唐懷瑟已得上帝的寬恕。

  唐懷瑟雖然嚮往純潔的愛情,想擺脫墮落的肉慾世界,自己卻信心不足,導致自我的毀滅,還失去一段難能可貴的真愛,令人不勝唏噓。

  日本電視劇《白色巨塔》、《交響情人夢》都引用過此序曲為配樂。

[全文原載於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tsponodame 網誌]

※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

國立編譯館之「音樂詞語」、「音樂人名」
《威廉‧泰爾》序曲音樂解說取材自華興書局《高中音樂》第三冊(楊鳳鳴)
Grove Music Online(葛洛夫音樂百科全書線上資料庫)
Wikipedia(中、英文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ponoda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