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的日期正式確定囉!
在這邊隆重向各位宣佈
音樂會公演定於2007年8月26日(週日)晚間 7 時 30 分
地點是 國家音樂廳
音樂會的正式名稱 目前還未定
而眾所關心的票價 我們會走親民路線
預計在7月1日開始售票
歡迎所有關心音樂會的朋友幫忙轉告這個消息
如果有興趣與音樂會合作活動的話
歡迎與樂團聯繫!
音樂會正式開始進入倒數計時
接下來陸續的訊息還請多多指教關心
謝謝大家!
音樂會的日期正式確定囉!
在這邊隆重向各位宣佈
音樂會公演定於2007年8月26日(週日)晚間 7 時 30 分
地點是 國家音樂廳
音樂會的正式名稱 目前還未定
而眾所關心的票價 我們會走親民路線
預計在7月1日開始售票
歡迎所有關心音樂會的朋友幫忙轉告這個消息
如果有興趣與音樂會合作活動的話
歡迎與樂團聯繫!
音樂會正式開始進入倒數計時
接下來陸續的訊息還請多多指教關心
謝謝大家!
感謝各界對音樂會的支持
從3月開始的連署票選到4月的樂曲票選
承蒙各位的熱情響應 讓票選熱呼呼的跑到最後
以下是三項票選的結果
首先是3月底開跑的連署
樂團想先獲知舉辦這樣的音樂會是否能得到支持
以目標連署破5000為上限
到截止時間為止 票選結果突破了6000票
很感謝大家唷^o^
序曲的票選
最高票的是羅西尼 威廉泰爾序曲
以295票高居各個序曲之冠
接著是協奏曲票選
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以602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以上為各位報告所有票選結果
五月中旬音樂會的日期跟地點都會正式宣佈
也即將有售票的消息
敬請多加注意
音樂會將在暑假演出
希望可以與各位共度別具意義的夏天
《哈啦茶水間》「交響情人夢」裡的管理邏輯
中國時報 生活新聞 OFFICE LADY 周報 E2 版
2007.05.15 星期二
【黑鳥麗子】
「交響情人夢」最近成為學生以及粉領族的談論焦點,不管是日劇 版或是漫畫版,都廣受歡迎,連片中一再演奏的貝多芬與蓋希文作品都登上了日本流行音樂暢銷排行榜。不過今天我想討論的不是音樂,而是其中的管理技巧。
這部漫畫的主軸是音樂大學中兩位表現天差地遠的學生,不敢搭飛機的天才千秋、與鋼琴系裡想成為幼稚園老師的髒亂女生野田惠,兩人意外相遇之後,野田惠迷上了千秋,想提升琴藝好成為與千秋並駕齊驅的音樂夥伴,千秋則在這位不起眼的少女身上發現了驚人的音樂天賦,忍不住幫混亂的她處理生活瑣事,也改變了自己眼高於頂的傲慢,學會與人相處。在他的指揮之下,二流樂手組成的學生樂團竟然爆出滿堂彩,成為超級交響樂團。
每家公司裡都會有一兩位千秋,或是一兩位野田惠。千秋的特徵是能力很強,如果棒球是一人比賽,他一定可以打出好成績,但可惜世界上許多事情跟棒球一樣,都需要隊員協助,但他總覺得同事很笨、拖累自己,因此常發脾氣,或是刻意保持禮貌距離,避免與人深交。
野田惠的特徵是不喜歡太努力,凡事只要及格就好,因為她擔心表現傑出會帶來過大壓力,只想做些不引人注意的小事,在角落裡自得其樂。
兩種人都是人才,但如果沒遇到合適的機運,發展空間就很有限。而其中的關鍵在於有沒有人發現他們的天份,以及能否克服內心對未知的恐懼。像千秋原本以為自己再也不敢搭飛機、無法出國競技,自然無法在世界樂壇出人頭地,但他卻在野田惠的鼓勵之下有了第一次的指揮機會,想辦法突破了極限。而千秋懂得野田惠演奏中的優點與缺點,協助她在音樂裡盡情玩樂,累積了信心,終於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更大的夢想。
認為自己是天才的OL可以參考千秋處理事情的態度,他能顧及全場,一一指出每個位子的人需要加強的部分,但也懂得適時讓樂手們自由發揮、表現特色。因為先證明了自己確實有眼光有見地,手下也較樂意接受他的指導。混亂卻有才華的野田妹型OL,也不能一直等待著千秋王子出面援救,總要想辦法在混亂中理出頭緒來,試著跨出安全區,挑戰沒把握的領域。
每個人都想當成功人士,這齣戲提出了另一種觀點,如果自己不能成為天才,起碼要當發掘天才的人,也有機會名留青史。這套邏輯同樣可以運用在公司內,讓自己的同事或是下屬成為明日之星,自己也有機會一同發達,雨露均霑。只是要小心不要成為帶著折扇猛K天才的高壓型教師,越心急反而適得其反。
繼上星期序曲篇後
接下來為您介紹候選的三首協奏曲
5月13日星期天就截止票選活動了
請大家把握時間趕緊投票喔!
何謂「協奏曲」?
協奏曲(中、日)、concerto/concertos(英)、concerto/concerti(義),語源可能來自拉丁文的concertare。協奏曲其實有多種形式,早期用於聲樂,後來發展出器樂協奏曲,也有管弦樂協奏曲,而候選曲目中皆屬最常見的「一位獨奏者搭配一組協奏樂團」。典型的器樂協奏曲分成三個樂章(快→慢→快),另有一種單樂章的「小協奏曲」(concertino),在一個樂章內包含多段速度變化。在現代,協奏曲有時不叫某協奏曲,作曲家可能別出心裁為其主題另下標題,或因該作品並非純粹的協奏曲而兼具其他曲式特徵,就不用協奏曲之名。
在典型的器樂協奏曲中,進行對比的獨奏者和樂團具平等地位,彼此間存在著一較長短、以樂會友的氣氛,故樂團並非只是單純為獨奏者伴奏。雙方關係有時是追隨、有時是競爭、有時是合作、有時是對話。
典型的器樂協奏曲必定空出至少一段完全屬於獨奏者的時間,讓獨奏者自由發揮、充分展示其華麗高超的技巧,這個讓大師炫技的段落稱為「華彩樂段」,或稱「裝飾樂段」(義:cadenza;英:cadence),通常出現在協奏曲第一樂章接近尾聲處,供獨奏者即興填滿,其樂句或多或少衍生自先前出現過的片段。然而,華彩樂段發展到後來,少見即興演出,作曲家大多已寫下華彩樂段,即使偶有作曲家留白,通常獨奏者也會事先精心編寫,其中優秀的版本還會成為日後仿效的對象,變成通用的版本。Cadenza並非協奏曲的專利,在聲樂曲、器樂曲裡都有,只是其原本應即興的特徵現在反而常見於後起之秀的爵士樂了。
1. George GERSHWIN (1898-1937): Rhapsody in Blue (1924/1926/1942)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 [演奏時間全長約18’00”左右]
ガーシュウィン:「ラプソディ・イン・ブルー」
蓋希文,俄裔美國近代作曲家、鋼琴家。本曲創作靈感迸發在他前往波士頓的火車上:他聽到火車特有的行進節奏和鳴聲,從噪音之中忽然聽見全曲躍然紙上,像一個萬花筒或走馬燈,裡頭囊括整個美國、民族大熔爐、獨一無二的活力、藍調音樂、都會的瘋狂。抵達目的地時,他已想好全曲輪廓。蓋希文原想命名本曲為「美國狂想曲」,但在哥哥建議之下而改名。本曲原為獨奏鋼琴與爵士樂團而作(jazz band or big band),而獨奏鋼琴與管弦樂團的版本則是得到三位貴人幫助才促成現今風貌。
首先,是一位有理想抱負的爵士樂團團長,同時也是表演經紀人的保羅‧懷特曼(Paul Whiteman),他要將爵士樂送入音樂廳,而能讓爵士樂自舞廳與夜總會中解脫出來、登上大雅之堂的唯一途徑就是爵士樂交響化。他嘗試籌備一場從頭到尾是爵士樂曲目的「現代音樂實驗」音樂會,並委託蓋希文創作一首如協奏曲般的曲子(首演由懷特曼指揮、蓋希文擔任鋼琴獨奏)。行程忙碌的蓋希文原本覺得沒空寫,但聽說有其他作曲家也正在寫交響爵士樂作品,而懷特曼的競爭對手(Vincent Lopez)更準備要偷用這個想法,也辦一場交響爵士樂的實驗音樂會。蓋希文深感時間緊迫,決定接受委託,並很快寫出鋼琴的部分,但他缺乏為大型管弦樂作品配器的能力。接著,懷特曼樂團裡的專屬編曲者葛羅菲(Ferde Grofé)協助他編寫樂團的部分,所以本曲能大受好評,葛羅菲功不可沒。最後,是懷特曼樂團裡單簧管/豎笛高手戈爾曼(Ross Gorman)的意外之舉,促成本曲令人印象深刻的開頭。
開頭單簧管獨奏的最高音類似長號「滑音」的效果,這項技巧對於單簧管具相當難度。譜上原本只寫了單純的「滑奏」(glissando),是一組往上攀升的音階,最後接到最高音,並未進一步要求「滑音」。(滑奏意指一種以音階迅速向上或向下的演奏技巧,各項樂器有不同的效果和演奏方法。例如鋼琴的滑奏是流暢的,但音高則受限於鍵盤,而長號的滑奏因為可以有更小單位的經過音,聽起來黏密、具喜劇效果,這種滑奏,特稱為滑音。)某次樂團練習,戈爾曼改變倒數幾個音的長度,誇張地表現漸漸升高的效果,蓋希文聽到這段,非常喜歡,請戈爾曼演出之際照辦,並稍微更動樂譜配合這段。從此這段滑音揚名全世界,成為演奏本曲的標準技巧。除此之外,演奏者還會使用手指或嘴唇微微改變音高,造成音符搖晃的效果,這樣的裝飾音聽起來頗神似歌唱技巧中的轉音。另外,銅管樂器的「弱音器」也是爵士樂的特點,尤其是小號、長號更會因此改變音色,變得「哇哇叫」或「吱吱叫」,本曲開頭在單簧管獨奏後,即有哇哇叫的小號。爵士樂作品中,管樂器吹奏者還會使用「花舌奏」,或稱「顫舌吹法」(吹氣使舌頭或懸壅垂快速振動的一種演奏技巧),造成一種狂野或嗡嗡作響的效果,常見於長笛、小號、長號。
本曲的結構散亂,簡直毫無結構可言,各段連接缺乏章法,即使更換中間的順序,恐怕聽起來差不多–「依舊好聽!」甚至有一位俄國音樂家直言「他連最基本的對位法都尚未掌握」,還說「他須先克服音樂理論上的缺陷」。即使如此,依舊不減這首作品的偉大價值。其生動、創新的節奏與旋律太過傑出、深得人心,是美國音樂的代表作,也是紐約市都會風情的最佳寫照!因此,美國的電視廣告經常使用本曲當作背景音樂。
日本電視劇《交響情人夢》所採用的並非完整原曲,而是服部隆之所編寫的精華版,且擔任獨奏的樂器變成口風琴,別具效果。在現實世界裡,本曲除了由鋼琴獨奏的版本,也有改編給獨奏口琴與管弦樂團的版本,口琴的音色極像口風琴(兩者發聲原理相近,皆有活動式簧片,屬「自由簧樂器」),還能展現更誇張驚人的技巧。
2.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Oboe Concerto in C Major, K. 314 (1777)
莫札特: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 [演奏時間全長約21’00”左右]
モーツァルト:オーボエ協奏曲ハ長調
I. Allegro aperto
第一樂章 開朗的快板
II. Adagio non troppo
第二樂章 不太慢的慢板
III. Rondo: Allegretto
第三樂章 輪旋曲=稍快板
≡孿生作≡
W. A. MOZART: Flute Concerto No. 2 in D Major, K. 314 (1778)
莫札特:D大調第二號長笛協奏曲[演奏時間全長約20’00”左右]
モーツァルト:フルート協奏曲第2番ニ長調
I. Allegro aperto
第一樂章 爽朗的快板,D大調,4/4拍。
II. Andante ma non troppo
第二樂章 從容的行板,G大調,3/4拍。
III. Allegro
第三樂章 快板,D大調,2/4拍。
莫札特,奧地利古典派天才作曲家,舉世皆知的音樂「神童」。這首K. 314同為雙簧管和長笛的名作,也常用在雙簧管團員的甄選考試中。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的原稿一度失傳,後人只能從文獻中得知莫札特曾為薩爾茲堡的一位雙簧管大師(Giuseppe Ferlendis)創作一首協奏曲,並將樂譜送給一位雙方共同的朋友(Ramm)。直到二十世紀,現代人尋獲本曲部分樂譜,終於證明這首傳說中的作品其實就是D大調第二號長笛協奏曲的原型。兩首曲子竟然是雙胞胎,為什麼會這樣呢?話說一位有錢的荷蘭業餘長笛手(Ferdinand De Jean)委託莫札特創作協奏曲和四重奏曲。但資料顯示,莫札特很討厭長笛這項樂器(當時製造長笛的工藝技術並不如現代完善,演奏起來相形困難,容易失常,或許因此給莫札特留下壞印象),卻受託一次寫這麼多長笛樂曲,當然令他頭昏腦脹,進度緩慢。偏偏委託者即將旅行急著要譜,在心情厭煩與時間壓力之下,他索性拿出舊作稍加變動獨奏樂器的部分,並移高調性,打算交差了事。委託者可能認出它就是脫胎自去年獲得好評的雙簧管協奏曲,就沒支付這首的費用。奇妙的是,無論是為雙簧管或長笛作曲,莫札特都寫得極其出色,不愧是天才。
本曲第一樂章在樂團簡短的開頭後,立即出現需要獨奏樂器發揮技巧的十六拍長音和快速音群,接著第一主題不斷延伸、變化,輕靈飄逸。第二樂章在雙簧管原版裡是「慢板」,比長笛版裡的「行板」稍慢,獨奏樂器娓娓細訴高雅的旋律,舒緩閒適。第三樂章的速度是「稍快板」,比「快板」慢,清新活潑。「輪旋曲」,意指一種特定主題不斷反覆的樂曲形式,旋律走著走著似乎繞一圈又接回相同主題,一次又一次反覆,主題與主題之間有幾個副題,讓每次接回來的途徑略有不同,造成對比的效果。
2006年日本電視劇《交響情人夢》的配樂即引用本曲第一、三樂章,聽聽看,你就知道莫札特是不是真的像劇中女主角所說是「粉紅色」。
3. Sergei RACHMANINOFF/Rachmaninov/Rakhmaninov (1873-1943):
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Op. 18 (1900/1901)
拉赫瑪尼諾夫:
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演奏時間全長約32’00”左右]
ラフマニノフ:ピアノ協奏曲第2番ハ短調
I. Moderato
第一樂章 中板
II. Adagio sostenuto
第二樂章 持續不變的慢板
III. Allegro scherzando
第三樂章 詼諧的快板
拉赫瑪尼諾夫,俄國旅美晚期浪漫派作曲家、鋼琴家。在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和歌劇Aleko獲得成功後,他進一步挑戰交響曲。然而,在指揮不瞭解他的作品、且樂團排練不足的狀況之下,他所精心創作的第一號交響曲首演慘遭失敗。輿論猛烈抨擊,作曲家抑鬱寡歡、信心盡失。持續數年,陰暗消沉的心情始終揮之不去,嚴重到神經衰弱,讓他後來即使受邀寫一首新的鋼琴協奏曲也毫無靈感。親人帶他去接受達爾博士(Nikolay Dahl)的治療,精通催眠療法的達爾博士聽說他受託譜寫新曲,就不斷暗示他「你將寫出一首傑出的鋼琴協奏曲」、「事情進展會很順利」等正面的訊息。在達爾博士的加持之下,幾個月後,他重拾自信、走出情緒低潮與創作瓶頸,迅速完成本曲的第二、三樂章,演出後果真大受歡迎,獲得熱烈讚揚。次年初完成第一樂章,全曲題獻給治癒他的達爾博士。
協奏曲開頭常見由樂團引導主題,但本曲一反常態,以鋼琴一連串響亮如鐘聲般的和絃長音開始,這樣類似教堂鐘聲的沉重開頭對於作曲家可能具有特別意義,甚至有些鋼琴家為了模仿教堂鐘聲的實際長度而刻意放慢開頭的速度。接著進入由弦樂領軍的第一主題,時而飄在狂舞的鋼琴上方、時而退入後方……。第一樂章並不聚焦在鋼琴獨奏上,是本曲的一項特點。從黑暗邁向光明,全曲優美的旋律蘊含作曲家濃烈的情感。
拉赫瑪尼諾夫身材高大,雙手尺寸自然也比一般人的寬大。因此,其作品中的「和絃」(同時發出聲音的三個或更多的一組音,可產生特有的聽覺色彩與印象)經常是彈奏困難的大「音程」(兩音之間的距離關係,單位是「度」)。若有機會聆聽現場演奏,不妨留意擔任獨奏者的雙手,驗證一番。他的這項特徵甚至被Igudesman and Joo二人組拿來大作文章,編出Rachmaninov’s Big Hands這段爆笑之作。
本曲是熱門的配樂,1945年西洋電影《相見恨晚》(Brief Encounter)、1955年西洋電影《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2002年韓國電視劇《冬季戀歌》(Winter Sonata)、2006年日本電視劇《交響情人夢》(第一、三樂章)都曾引用此曲。其實,花式溜冰選手也經常使用古典樂曲作為表演曲,以呼應其高難度技巧、豐富的藝術內涵和深刻的情感,例如日本國家選手村主章枝即在2005-2006賽季選用本曲。
[全文原載於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tsponodame 網誌]
試聽完,你想進一步瞭解候選曲目嗎?
各位網友可能瞭解不一,不妨參考一下我們準備的簡介。
希望大家多多投票喔!
首先是「序曲篇」。
何謂「序曲」?
序曲(中、日)、overture(英)、ouverture(法)、Ouvertüre(德)、sinfonia(義),其英語和德語同義字皆源自法語,意同英語的opening(開始、開場)。法語本字用在音樂原特指法國式序曲(慢速莊嚴的開頭),故有些德國作曲家使用其他字彙,刻意不用此字,以示區別;此字後為廣泛接受,成為通用字彙。
序曲是由合奏編制的樂團所演奏的器樂曲,時間較短或中長,結構完整,分成數段並以不同速度演奏,並應包含至少一個富技巧的快速段落,否則可能屬於也具開場功能的prelude(前奏曲)或introduction(導奏、序奏)。義大利式序曲(快速的開頭)則是一種古序曲,並與後來的「交響曲」發展有關聯。
序曲主要出現在三種場合:完整戲劇作品(歌劇、芭蕾舞劇、神劇、音樂劇等)演出前、音樂會開場、組曲的第一首。
序曲最初的功能是提醒來看戲的觀眾們「節目即將開演,請安靜」,讓觀眾在布幕升起前有緩衝的時間入座,並從嘈雜浮躁進入欣賞的心情中。戲劇作品的序曲經常是最後才譜曲,以便配合序曲後的演出效果,這類序曲大多重現全劇主題或集結全劇各段的精華(與全劇或多或少相關),具暗示劇情的作用;但偶爾也有獨立的作品(與劇情或後續樂曲完全無關)。候選序曲中,除交響詩《芬蘭頌》以外,皆出自歌劇。
音樂會也需要開場音樂,於是借用劇院序曲的概念,並發展出一種比交響詩來得有限制的樂曲結構。若將整場音樂會比喻成一首有特定主題的交響曲(尤其是音樂會本身已命名標題時),序曲就好比它的第一樂章,這類序曲就絕對是獨立的作品,係專為某一事件、場合、主題而作。
在序曲的發展史上,其用語和用途幾經流變,其中較特殊的是巴羅克時代作曲家J. S. Bach(巴赫)會在組曲(其樂章集結各類舞曲的套曲)開頭寫一首法國式序曲。
接下來為各位網友作候選序曲介紹,你想聽哪首序曲呢?看完介紹,請不吝投票選擇你的最愛喔!
1. Jacques OFFENBACH (1819-1880): Overture to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1858/1874)
歐芬巴赫:喜歌劇《天堂與地獄》序曲 [演奏時間全長約09’00”左右]
オッフェンバック:喜歌劇『地獄のオルフェ(天国と地獄)』序曲
歐芬巴赫,德裔法國作曲家。本劇原文標題為Orphée aux Enfers(法),可直譯為「奧菲斯在冥府」或「地獄中的奧菲歐」,是輕歌劇史上第一部具完整長度的作品,啟發後來的輕歌劇作曲家甚深,最初版本共有兩幕;本劇其實是一部諷刺作品,以今日觀點可謂高級的「惡搞」,作曲家將悲劇改為喜劇、嚴肅的正歌劇改為輕鬆的喜歌劇,內容影射、批評當時法國喜劇院裡不自然的表演方式和拿破崙三世所稱帝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其序曲比劇作本身出名,常被引用。
序曲結尾即眾所周知的「康康舞曲」,也就是2001年西洋電影《紅磨坊》和2006年日本電視劇《交響情人夢》所採用的段落。作曲家Saint-Saëns(聖桑)甚至採用此段曲調,改變速度,編成《動物狂歡節》裡由大提琴演奏的「烏龜」,製造出完全不同而滑稽的效果(請想像一下大腿舞變得很慢),可謂「二度惡搞」,對原作曲家致敬。
原創的悲劇故事其實出自「希臘神話」,敘述奧菲斯(Orpheus)具感動鬼神的音樂才能,他到地獄去尋找已死的愛妻(Eurydice),一路歌唱,感動冥王,破例讓他帶回妻子,並交代他不可在途中回頭看,但奧菲斯忘記禁忌,於是他的愛妻再度落入陰間,奧菲歐悲痛欲絕,終身不再娶。
那麼《天堂與地獄》的劇情又是如何?
Orpheus是位窮困潦倒的音樂家,他的演奏和作品都為其妻Eurydice所厭惡,總是要他放棄音樂,彼此飽受精神折磨;冥王假扮成牧羊人,勾撘上Eurydice,Orpheus發覺後,反正也想擺脫妻子,就和冥王達成協議:Eurydice遭蛇咬中毒而死;但冥王讓Eurydice愛上自己,自動跟祂走;Orpheus當然很高興,無奈外界輿論卻堅持他必須將Eurydice平安帶回來;奧林帕斯山上的眾神對於祂們不食人間煙火的生活感到厭煩,並指控眾神之主Jupiter是唯一能享受的神,對祂們不公平;Jupiter得知冥王把Eurydice帶回家後感到不悅,順便利用這件事安撫祂一家眾神;Eurydice很快對冥王感到厭煩,想回到人間,Jupiter在愛神Cupid的幫助下變成一隻「蒼蠅」潛入陰間,見到Eurydice不改「本色」,向她求愛,雙方墜入愛河,逃跑私奔去;其實,Jupiter只想利用Eurydice來「安慰」眾神不滿的情緒,祂把Eurydice變成「陪酒女郎」(酒神的女祭司),向眾神獻唱,全體飲酒作樂並跳起「康康舞」;Eurydice如此有用,令Jupiter心中老大不願將她還給Orpheus,就警告路上絕對不能回頭看;夫妻回家途中,Jupiter使出看家本領–閃電,成功嚇到Orpheus,讓他不小心回頭看了妻子一眼;於是,眾神欣喜迎接Eurydice返回神界繼續當「陪酒女郎」,人與神皆大歡喜收場。
這樣惡搞的劇情不禁令人聯想到美國的惡搞電影系列:《驚聲尖笑》、《正宗約會電影》、《史詩大帝國》等,而當時這部喜歌劇《天堂與地獄》或許就像「法蘭西神話大帝國」一樣令人捧腹大笑。
2. 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1868): Overture to William Tell (1829)
羅西尼:歌劇《威廉‧泰爾》序曲 [演奏時間全長約12’00”左右]
ロッシーニ:歌劇『ウィリアム・テル』序曲
≡ 音 樂 ≡
羅西尼,早期浪漫派義大利作曲家。本劇標題除William Tell(英)以外,尚有Wilhelm Tell(德)、Guillaume Tell(法)、Guglielmo Tell(義),是羅西尼生前最後一部歌劇作品,共有四幕五場;現在已少見演出,唯有其序曲常在音樂會上聽到,歷久不衰;本劇在法國巴黎首演,作曲家白遼士亦親臨盛會,事後曾讚譽其序曲為「一首動人的交響曲」!
本曲共分成四段主題:
第一段 「黎明」,行板(Andante),e小調,3/4拍子。
由大提琴寧靜優美的獨奏開始,隨後以大提琴五重奏為主題,描寫瑞士阿爾卑斯山間平靜的早晨。
第二段 「暴風雨」,快板(Allegro),2/2拍子。
由第一、第二小提琴預告遠方逼近的疾風密雲,各樂器漸漸加入,音樂漸漸如狂嘨怒吼排山倒海而來;不久雨過天晴,留下遠方隱隱作響的雷聲和閃電。猛烈的音樂,也象徵革命志士嚮往自由的呼聲。
第三段 「寂靜」,G大調,行板(Andante),3/8拍子。
恐怖的狂風暴雨平靜後,是一片寧靜的田園景色,牧羊人唱出和平的牧歌,傳遍田野。由英國管演奏牧笛旋律,長笛則悠閒地與之應和,演奏裝飾的助奏。
第四段 「終曲」(瑞士兵進行曲),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E大調,2/4拍子。
此段描寫瑞士革命軍英勇敏捷的進攻與民眾因瑞士軍告捷而高聲歡呼的情景。由雄壯的小號聲引導出銅管的序奏後,大家所熟悉的進行曲就開始了,你或許也聽過面紙廣告出現這段節奏感強烈的旋律喔。
≡ 劇 情 ≡
瑞士在民眾印象中一向是和平的中立國,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瑞士當初獨立的過程也是幾經奮鬥喔。
故事敘述十四世紀初,瑞士人民忍受奧國暴政,瑞士英雄威廉‧泰爾(傳奇人物,無法證實歷史上確有其人)挺身救助受虐平民,反遭奧軍報復;奧國總督逼迫他須射中其子頭上的蘋果,方能重獲自由;神射手威廉‧泰爾果真一箭中的,卻仍被逮捕;此事激起瑞士舉國上下的民族意識,紛紛起義對抗奧軍,終於贏得獨立。
3. Jean SIBELIUS (1865-1957): Finlandia, Op.26 (1899/1900)
西貝流士:交響詩《芬蘭頌》 [演奏時間全長約08’30”]
シベリウス:交響詩「フィンランディア」
這首樂曲的形式是「交響詩」,或稱「音詩」(tone poem or symphonic poem),一種單樂章的管弦樂作品。雖然本身並非序曲,但交響詩的標題與音樂會序曲的標題一樣具特定主題,也是一首獨立作品,所以也適合用在音樂會開場。
西貝流士,芬蘭作曲家。這首曲子極富民族色彩,創作的時代背景為俄羅斯帝國強占芬蘭,悲憤之下,作曲家為了一場愛國慶典編寫此曲,後來並抽出末段旋律,編成另一首獨立樂曲Finlandia Hymn;1941年,Veikko Antero Koskenniemi為這首衍生作品填入歌詞,芬蘭頌變成讚美詩,成為芬蘭國歌以外另一首重要的愛國歌曲。
開頭是由銅管所吹奏的厚重長音,似乎宣告芬蘭失去自由的不幸命運。全曲充滿大量激昂、氣勢磅礡的音樂,欲提醒芬蘭人民當時的國家危機、喚起大家的民族意識;末段與前面形成對比,是溫暖祥和的旋律,充滿愛國情操。
4.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Overture to Tannhauser (1845/1861)
華格納:歌劇《唐懷瑟》序曲 [演奏時間全長約14’00”至15’00”]
ワーグナー:歌劇『タンホイザー』序曲
華格納,德國全能音樂家。本劇原文標題為Tannhäuser(德),中文音譯名另有早期的《湯好色》,隱約與劇情相關,令人莞爾。故事改編自唐懷瑟的傳說,且兼具神話與歷史的色彩,共有三幕。
在中世紀德國的騎士裡,有位遊唱樂人唐懷瑟,是女神維納斯的情人;他對於現況感到厭煩,想重返人間,並說聖母瑪麗亞才是他的救贖,維納斯挽留不成,唐懷瑟重獲自由;時值春天,他受到昔日友人們的歡迎,並聽沃夫蘭說伊莉莎白早就為唐懷瑟的歌聲所深深吸引;伊莉莎白很高興唐懷瑟回來,並願意出席即將舉辦的歌唱比賽;唐懷瑟愛伊莉莎白,卻不敢告訴伊莉莎白他所做的惡事;比賽主題正是愛情的體悟,唐懷瑟對於參賽者讚揚純潔的愛情感到不以為然,認為那樣不是愛,甚至說愛情存在於感官的快樂,還唱出維納斯之歌,引起眾人指責、騎士拔劍威脅,伊莉莎白挺身而出保護他,領主決定驅逐唐懷瑟並同意唐懷瑟可跟隨一群朝聖者前往羅馬祈求教宗的寬恕;時序轉為秋天,伊莉莎白為音訊全無的唐懷瑟祈禱,她詢問回來的朝聖者卻打聽不到唐懷瑟的消息,深愛伊莉莎白的沃夫蘭有不祥的預感;衣衫襤褸的唐懷瑟後來出現了,原來教宗拒絕赦免,並給他一支手杖,宣告唐懷瑟沒有機會獲得寬恕正如手杖長不出新葉,象徵他遭受天譴,絕望的他只想逃回維納斯的懷裡,不斷找尋回去的路;就在維納斯現身之際,沃夫蘭瞥見下山送葬隊伍抬的竟是伊莉莎白的屍體,唐懷瑟衝到伊莉莎白身邊,悲痛欲絕、後悔莫及;此時,一位年輕的朝聖者舉起唐懷瑟的手杖,手杖竟剛剛冒出了葉子,代表唐懷瑟已得上帝的寬恕。
唐懷瑟雖然嚮往純潔的愛情,想擺脫墮落的肉慾世界,自己卻信心不足,導致自我的毀滅,還失去一段難能可貴的真愛,令人不勝唏噓。
日本電視劇《白色巨塔》、《交響情人夢》都引用過此序曲為配樂。
[全文原載於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tsponodame 網誌]
※ 本篇主要參考資料:
國立編譯館之「音樂詞語」、「音樂人名」
《威廉‧泰爾》序曲音樂解說取材自華興書局《高中音樂》第三冊(楊鳳鳴)
Grove Music Online(葛洛夫音樂百科全書線上資料庫)
Wikipedia(中、英文維基百科)
「這首曲子我不熟。」 、「能不能提供試聽檔?」……
我們瞭解網友們的需求,並與線上合法音樂KKBOX合作了。
敬請參考後,踴躍投票挑選你的最愛吧!我們亟需聽眾你們的支持與鼓勵喔。
提醒大家,KKBOX提供「全曲」和「節選」,
其節錄的片段並非都從頭演奏,而可能是中間或結尾段落喔。
菜單已經準備好,你想吃哪道菜呢?
G.
蓋希文:《藍色狂想曲》[演奏時間全長約18’00”左右]
http://www.kkbox.com.tw/funky/web_info/QYrGHWvQMoxE1MD00E9F008l.html#1
→第一軌
M.
莫札特: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演奏時間全長約21’00”左右]
http://www.kkbox.com.tw/funky/web_info/ytPk7MySU87H2dY00CPR008l.html#5
→第五軌
O.
歐芬巴赫:喜歌劇《天堂與地獄》序曲[演奏時間全長約09’00”左右]
http://www.kkbox.com.tw/funky/web_info/g..dHiw7lbRIedF00DMd008l.html#3
→第三軌
Ra.
拉赫瑪尼諾夫: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演奏時間全長約32’00”左右]
http://www.kkbox.com.tw/funky/web_info/xDojat6AOm8m0hL00Jzk008l.html#3
→第三軌
Ro.
羅西尼:歌劇《威廉‧泰爾》序曲[演奏時間全長約12’00”左右]
http://www.kkbox.com.tw/funky/web_info/8ncCV65xmI5KqP200KKa008l.html#3
→第三軌(此為合成音源版)
S.
西貝流士:交響詩《芬蘭頌》[演奏時間全長約08’30”]
http://www.kkbox.com.tw/funky/web_info/nRx-cft4iV2FNhH00GCx008l.html#1
→第一軌
W.
華格納:歌劇《唐懷瑟》序曲[演奏時間全長約14’00”至15’00”]
http://www.kkbox.com.tw/funky/web_info/5ypoYjh7RTGAzG800Dfj008l.html#1
→第一軌
請注意:
非會員無法聆聽全曲,如欲聽「全曲」須先註冊KKBOX會員並安裝專用軟體。
關於網友Theodor詢問的兩首曲子
布拉姆斯 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以及
舒伯特 第十六號鋼琴奏鳴曲 D.845
樂團再度確認之後
確定都是鋼琴曲
也就是沒有管弦樂的版本
不該出現在票選之列的曲子卻出現了
還請網友們票選支持
對此錯誤真的非常的抱歉
因為目前帕格尼尼在序曲的票選數字中是最高票
序曲表演 樂團還是傾向表演管絃樂而非鋼琴曲
所以請網友們改選擇其他曲目來票選決定
協奏曲的部份
在這邊也要跟投票給舒伯特 第十六號鋼琴奏鳴曲的網友們深深致歉
造成這樣錯誤真的是萬分慚愧
請網友們原諒
票選目前礙於票選後台機制限制 還不能取消這兩項曲子
克服票選設定之後 將會移除這兩個曲目
並延長票選時間
也會介紹各個曲子的內容
還請網友們能夠繼續給予關注
本 blog 會繼續小心承辦所有活動……
最後感謝網友 Theodor 的指正 未能提早發現錯誤非常抱歉
請繼續給予更多的指教
各位關心音樂會的網友們大家好!
感謝大家對提名曲目的支持
整理大家的名單出來如下:
1. 薩拉撒特 卡門幻想曲
2. 拉赫瑪尼諾夫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第一樂章、第三樂章
3. 蓋希文 藍色狂想曲
4. 貝多芬 第七號交響曲
5. 貝多芬 小提琴奏鳴曲 春
6. 貝多芬 第九號交響曲 第一樂章
7. 貝多芬 第八號鋼琴奏鳴曲 悲愴 第二樂章
8. 布拉姆斯 第一號交響曲
9. 莫札特 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K.314 (285d) 第一樂章
10. 莫札特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11. 莫札特 第二十五號交響曲K.183
12.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木星
13. 孟德爾頌 小提琴協奏曲Op.64 第一樂章
14. 柴科夫斯基 C大調弦樂小夜曲
15. 比才 卡門
16. 斯特拉溫斯基 Petrushka/Petrouchka 三樂章
17. 韋瓦第 四季-夏
18. 浦羅柯菲夫 羅密歐與茱莉葉-騎士之舞 (Dance of the Knight)
19. 李斯特 超技練習曲 鬼火
20. 聖桑 動物狂歡節-水族館
21. 馬斯內 泰伊斯冥想曲
22. 布拉姆斯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23. 德弗乍克 捷克組曲-波爾卡舞曲、終曲
24. 舒伯特 A小調第十六鋼琴協奏曲
25. 羅西尼 威廉泰爾序曲
26. 歐芬巴赫 天堂與地獄序曲
27. 理夏德‧史特勞斯 提爾愉快的惡作劇
28. 布拉姆斯 柏格尼尼主題變奏曲
29. 拉威爾 鵝媽媽組曲
30. 華格納 唐懷瑟序曲
31. 韋瓦第 四季-春 第一樂章
32. 蕭邦 幻想即興曲Op.66
33. 德布西 快樂島
34. 西貝流士 芬蘭頌
將此名單給樂團後
首先這些曲被分成幾個類別
34首曲子中不少是「室內樂」,在規模較小的場地演奏效果較佳。
樂團在評估後,決定為了這些曲子,另外再規劃室內樂演奏的節目。
於是以下的曲目將不會列入正式的票選行列之中,請多包涵並期待室內樂演奏的訊息。
貝多芬 小提琴奏鳴曲 春
莫札特 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
柴科夫斯基 C大調弦樂小夜曲
斯特拉溫斯基 Petrushka/Petrouchka 三樂章
韋瓦第 四季-夏
李斯特 超技練習曲 鬼火
馬斯內 泰伊斯冥想曲
韋瓦第 四季-春 第一樂章
蕭邦 幻想即興曲Op.66
室內樂的曲子 會在台北愛樂室內樂坊演出
地點在 台北市濟南路一段七號B1
演出日期及曲目會盡快公開
該場地也有咖啡及書店CD服務 屆時歡迎大家有空前來
接下來是有關交響曲的部份,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確定在音樂會的下半場演奏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
而且是全本演奏,從第一樂章演奏到第四樂章。
貝多芬七號交響曲也是大多數網友最期盼聽到的曲子,於是在下半場的曲目就在此正式確定!
最後剩下的是上半場的序曲與協奏曲兩大項。
從網友們的提名名單中分類
序曲提名名單包括:
羅西尼 威廉泰爾序曲
歐芬巴赫 天堂與地獄序曲
華格納 唐懷瑟序曲
西貝流士 芬蘭頌
協奏曲提名名單包括:
拉赫瑪尼諾夫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全本演出)
蓋希文 藍色狂想曲
莫札特 C大調雙簧管協奏曲K.314 (285d) (全本演出)
以上都是各選出一首曲
我們將在4月26日開始 舉行五天的票選
歡迎大家共同來參與曲目票選的活動!
隨著音樂會連署即將突破5000票大關
本blog將進行第二個重點活動
那就是……
徵求音樂會演奏曲目!
在此簡單為各位說明決定曲目的流程
先從網友們中徵求想在音樂會聽到的音樂曲目
接著再將大家的提名曲子 列表給台北愛樂管弦樂團開會研議
最後擬定一個名單出來開始進行正式票選
即日起到 4月12日中午12時 止
歡迎所有網友踴躍提供你想聽的曲子
提供曲目的規則如下:
1. 利用回應功能 回應本文章來提供曲目
2. 一人限定提供三曲
3. 曲目請與音樂會主題"交響情人夢"有關
4. 提供曲目時 務必填寫作曲人以及曲目的完整名稱
5. 請勿重複被提名過的曲目
6. 超過4月12日中午12時提供的曲目 因為超過作業時間 請恕不列入考慮
如果曲目太多不知道從何提名起
可前往以下網站查詢
TV Blog
http://blog.pixnet.net/rayfen/category/162059